——父母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规律之晕轮效应
温州市南汇小学 潘晓丹
▼养育收集站
[家长来电]
我儿子最近跟我说,他很不喜欢数学老师,所以也不喜欢上的的课。就因为这样,这学期我儿子在数学学习上,成绩明显下滑,学习态度消极。我很担心,该怎么办呢?
[同频共振]
孩子厌其师乃至厌其课,这是为什么呢?这个问题的另一面是:孩子因为喜欢一个老师,而爱上他的课和所教的科目。这两种情况,其实都是同一种心理现象——晕轮效应。
我们抬头看月亮,会发现月亮的周围有一圈模糊的光环,这就是晕轮,然而晕轮并不是月亮本身。同样的,我们在对一个人做出判断时也往往只从局部出发,扩散出整体印象,以偏概全。这就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·桑代克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的“晕轮效应”。
这种心理同样会作用于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上。孩子对老师的认知有偏差,就往往会对老师做出错误的评价。
▼本期工具箱
一、不随便贴标签,打破恶性循环。
孩子因为讨厌老师进而讨厌他上的课,然后这门课也没学好,反过来更加讨厌这个老师,这是一个恶性循环。而家长从孩子那里得到片面信息,易被孩子的这种厌恶情绪影响,同时为孩子的学业担心,容易带着有色眼镜去判断,这样,我们自己也就跟着陷入了晕轮效应的死循环。
当遇到这种情况时,家长不急着给老师贴标签,要保持觉察,调整心态,不做连带推测或相关暗示,避免掉入晕轮效应的陷阱。
二、采用积极倾听,了解孩子行为目的。
家长应该采用积极倾听,捕捉住信号,了解孩子行为目的。
听懂孩子言语、行为微信息,其实孩子可能在表达这样一些信息:
1.老师的某一种方面不是他喜欢的类型;
2.对于这位老师,他还不接纳,或者说还不适应;
3.最近孩子和老师之间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;
4.在学习上,孩子遇到了困难。
家长可以尝试用开放式积极回应,例如:从你的言语中,我感受到有一些委屈和不满,能和我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吗?是什么时候(什么事情)让你开始有这种想法的?在学习上,你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,能和我说说吗?家长可以试着慢慢了解最近的一些事件,来慢慢调整她的情况,再来解决这些事件。
三、借力平衡理论,重构三角体系。
孩子、老师和学科三者间组成了一个三角,这个三角是平衡的。当孩子无法做到喜欢一方又讨厌另一方,就需要设法从三个角色入手,保持三角平衡。这就是海德的平衡理论。
从学生(本人)入手:尝试在老师身上找到闪光点,改变对老师的认知。家长可以采用小步子原则,逐步提出合理要求,如看看今天上课会不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,瞧,你们的老师有时候还挺幽默的……每一次提出的要求都在可能接受的范围内,待态度改变并稳定下来后,再进一步要求,逐渐地缩小差距,有利于完全转变态度。如果孩子能找到老师的闪光点,重新建立认知,三角自然就平衡了。
从教师(对方)入手:如果目前实在无法让孩子喜欢上那个老师,也不要急着强迫孩子去接纳。那么可以把三角中老师这一角色暂时替换,换成一个可以让他喜欢上这门学科的人,比如喜欢的一位名人偶像,或者身边的榜样力量,通过他重新建立与这一学科之间的三角平衡。
四、学习处理模式,共育成长型思维。
孩子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看法时,正是他尝试与社会建立认知关系的时候。当问题出现时,孩子如果能直面问题,学会沟通,确认信息,那么孩子在这样一件事情中,会习得处理问题的模式。
孩子在“感知情绪”中“觉察问题”,尝试“沟通表达”,来“调整状态”。引导孩子采用他喜欢的方式,和老师沟通:可以聊聊自己学业上的困难,寻求老师的帮助;说说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,讲出自己的想法……学会沟通,尝试挑战,跳出舒适区,他能更好地成长。孩子是如此,家长亦是如此。家长需要做的更多的是引导孩子积极面对问题,迈出步子尝试解决,学会适度放手,让这种支持的力量,带来态度的隐形转变。